系統整合中的工程師是做「學問」的人

一個專案之中,業務打前鋒,專管做管控,那工程師負責什麼?

在大大小小的案件之中,我覺得每個職別都有不同樣的職業期盼,對於工程師,不需要善於人際關係與需求探索,也不需要專案人事時地物管控,工程師最重要的,就是勝任那個做學問的人。

什麼樣的學問?即是客戶若問上相關專業問題,自己要能答得出來。

學問,即是先學好等人問,客戶會問什麼?我們怎麽可能預料得到!?因此便要主動去完善被問藍圖所需要的學問。

在職別各司其職之下,工程師只需要負責產品與資訊專業,輕則如何設定,中則解決狀況,重則提出因應環境提出建議。

因此,業務會需要知道產品怎麽設定嗎?業務只需要知道功能性與限制性即可。

專管需要知道產品怎麽設定嗎?專管若能將業務與工程師變成工具安排用途,剩下就是照自己的規劃走。

所以,工程師對於自己所觸及之產品,設定背後所涵蓋的理念與理論,都要變得熟悉,這就是工程師的職責,簡單來說,工程師是要能做得出來,做不出來也能知道限制在哪裡。

近來帶了不曾上過網路工程師補習班的新人,前面曾帶過上過補習班的新人,我認為一個適任者,需要具備「做學問」心理,才會變成源動力,推進後續的學習。

培訓有很多方式,在補習班上課是最好的,主體是自己的學習;而在工作中邊做邊學是最實際的,但主體不是自己,所以得有別的信念讓自己在工作之外的時間為自己而學習。

工作經歷三到四年後,我覺得最好的學習機會跟當初認為的差不多,即是在有需求下探索需求所需以及周圍知識,這樣既能顧好工作,也能充實自己的知識。

人有很多態樣,對於學習與工作都擁有各自的觀點與習慣模式,因此,在教育過程中樹立一個實際的樣貌,比說什麼不好什麼不對這種負面表列更能幫助人換個概念。

有些事情只要學習一下即能上手,而工程師的事情完全沒辦法教一個沒有經驗的人就能馬上上手的,因此對於新進,能練成具備持續累積的學習心態,才是最注重的。

新進不要躁進,不要謀求不具長遠價值的進步。

透過筆記累積經驗,透過表達轉換成自己的知識,透過實踐來驗證知識的正確性與再現性,穩紮穩打,在前期以有依據的公版知識為參考,在後期以自身經驗與見解昇華過往知識。

我們不是創意類型,在初期請注重參考來源,不要天馬行空想像,也不要讓知識只是想像,會教這些,基本功全部都是構築現今網路社會的磚瓦,絕不是偏門而冷門的概念,在往後職業生涯會不斷不斷往復使用上的。

最後,工程師之所以要花很多成本培養,是因為唯有掌握基礎的工程師才能真正獨自從業,但是基礎卻需要很多時間學習,只要差點火侯都無法勝任一個稱職的工程師。唯有累積過了基礎門檻,後面才是自由發展的時刻。

以做「學問」的心態去當工程師,才有可能累積到專業級別的知識。才可能在短短時間內,找到正確的道路,用最少的時間變成一個能做事的工程師。而時間對新進來說總是甜頭,但業界對於年資與能力是判斷能力的,萬一能力沒有與年資俱進,很容易一點就穿了。

但如果有跟上,不出幾年就能得到一種工作態度,在業界可以待上數十年之久,直到退休,一種變相的鐵飯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