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N的CCNA: 對學習CCNA的看法

前言 – – 對學習CCNA的看法 2020.06.13

我在 2020-06-12 考到了 CCNA 的證照。

有人覺得 CCNA 的證照很好考,也許是,因為只要把「題庫」背熟,背多分,就能考過。但能考過是一回事,要考滿分又是另外一回事。2020年改版的CCNA題庫,因為還不成熟,各家答案並不一致,所以要是沒有強大的「實作」能力,只背是不可能明暸前因後果,找到一個能信服自己的答案(但不一定是正確的)。

總之,如果在台灣考,選用某中文論壇(hh)的題庫,正確率高,範圍精準,品質也好。但是我覺得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,就是有一些關鍵敘述是漏掉的,那會「嚴重」影響解題。這現象在各版現有我看過的題庫,都有出現。

我認為不必花錢買題庫,因為不能保障買到的品質,更不能買到自己到題目會有深刻的理解。只有腳踏實地,一個個篇章逐一擊破,拿到證書才能稱上實質合格的CCNA。

CCNA的考試範圍是很大的,官方書籍(ccna certification study guide)的頁數總和就有千頁以上!新版合併各範圍成一個 200-301,因此也把各範圍拉一些到書的後面章節,分數也佔了不少。那些篇章不是 router & switch ,就好像從頭從零開始,然後多半又屬於記憶性的。先不說能看完就算厲害的,但看完只是入門,不夠,需要實作,

講這麼多,我認為CCNA是需要很多時間去精熟的,培訓課程開66小時,但那只夠把要上的都粗略講一遍,除非夠聰明,不然很難一次就照單全收,且能夠互相搭配運用。除了上課之外,練習也是很重要的,大概也要再花66小時去練實作,實作會學到的跟用到的可能是CCNP或是CCIE級別的深度。這裡的實作不只是單一項目的設定,也可能包含一些情境式的設計,或是效率優化的配置,那會用到許多CCNA會講到的協定,使根基更穩固。

我也是有上班級的,課餘花了很多時間去探索那些CCNA範圍內的知識與其運作。有CCNA證照不代表那些該會的能做得出來,懂不懂,那一眼就看得出來。CCNA並不限制一定要上他們合作機構的課程才能考試,所以課程沒上完就能考證照,沒上課也可以考試。

有證照一定是加分,會做是門檻,「會不會做才是關鍵」。

真實的工作情況大部分都是TroubleShooting,而也只有多練,過程自己一定會有不小心(遺漏或打錯),思考可能是哪裡出了錯,去找出那些問題,並且解決掉,才有辦法去往高階去創建或維護大型且複雜的網路。

看到一些同學在練習時,一臉盲然,努力回想上次老師講了什麼指令,然後重頭輸入。他們學習充滿了挫折感,因為不知為何。一個「不小心」,就連TroubleShooting的能力都沒有,呆坐電腦前,因為他們的腦內世界沒有TroubleShooting指令,只有上課講到的指令。

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大錯特錯,我並不是嘲諷那些人或教學方式的死板,而且老師教得不錯。

「輸入指令絕對不是第一步!」

要先有一個期望或設計(目的地),然後再想說要輸什麼指令(決定交通方式),再輸入指令(前往目的地),檢查(有沒有到達正確的地方)。這也是寫程式語言的標準流程。

那些學得挫折的同學,大多都沒有第一步的概念,也沒有第二步的思考與選擇,所以連去哪都不清楚,自己在搭乘什麼也不清楚,當然,所以自己此時此刻身處何方是沒有概念的,內心可能有這種感受「我是誰?我在哪?我在幹嘛?」

又或者沒有能區分「設計」與「設定」的對錯。
「設計」沒有對錯,除非是不合規則的(如router二介面設計在同一網段)。
而「設定」是跟隨設計,設定才會有明顯的對錯分別,沒照設計或是不合規則就是錯的。

能夠按設計圖施工,設定完成一個結構的人,才是「工程師」。如果每一步都要等人發號施令,那只是「工人」。這也使我在教同學時,到底要把所有指令全講,或是提示部分讓他思考,最終培育出不同程度的能力。

總之,要培養一個明確的思維思路,我都稱之「程式邏輯」。難的不是指令背不起來,而是沒辦法想到與制定一個如SOP一步一步的概念,要是能想到,指令再補上,就套方法可以用到許多領域。

最後,我的目標是「CCIE」,而且還想要有二張,因此,
關於CCNA或CCNP的學習頁面會一直作整理(更新)直到我考完CCIE第二張的半年。
這是我的規劃,在這期間內,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更新,我會「Best Effort」去做,要是有幫上忙,就給個支持或留個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