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Fi用無線訊號構築了網路的最後一哩路。
要能檢測現場的WiFi,第一個就是先用肉眼觀察實體的干擾,這類的干擾通常會固定出現於現場。第二個則是使用儀器與軟體去看,這部分需要一些培養,熟能生巧。通常要使用到儀器與軟體的干擾就不是那麼固定,會有時好時壞的狀況,一旦狀況好轉,多半也意味干擾源不見了。
以下為「固定干擾」、「不固定干擾」清單。
固定干擾
嚴重:距離、水泥牆、關上的厚大門、維修孔上天花板(周圍有金屬管道)
普:輕隔間、維修孔上天花板
低:玻璃
不固定干擾
嚴重:同頻道的無線熱點、走動、有線端海量封包、同名SSID且收訊強度相當但兩者不是統一控制系統
普:網路環境不穩、對外頻寬被榨乾
低:AP訊號強度降弱
特別說明的干擾
- 距離:距離遠會讓訊號不好,室內型一般來說無阻礙十二公尺為建議值。因為距離而訊號不好只有新增無線設備才能解決。
- 走動:走動會讓訊號強度波動變大,不只是自身的走動,周圍人走動也會。
- 同頻道的無線熱點:在網路吃到飽普及的時代,開熱點是很常見的,但手機、筆電的選頻道是比較難控制的,它們可能會直接頻道相撞。這樣的干擾源會很靠近Client。
- 同名SSID且收訊強度相當但兩者不是統一控制系統:在同名的條件下,Client會自動選擇最強的訊號做連結,不過訊號強度用軟體跟儀器看其實是波動的,於是一時東強一時西強,連上的無線設備也波動,但因為不同控制系統,切換連上無線設備時可能會斷斷斷。
固定干擾雖然未必能解決,但可以被掌握。不固定干擾是一個無法管控的不定時炸彈。瞭解干擾也能釐清是到底是無線設備本身的問題還是環境問題,不然一般人很容易都往設備去怪罪。
不過,就算受到干擾,對於無線網路會因為品質不好而重傳變慢,訊號太差會不穩斷線。但「變慢不代表無法上網,品質不佳並非是無線設備故障」,這是很重要的概念。
沒有概念的,會一股腦把問題都怪罪在無線設備上,這就是一般人的直覺。
這裡要提一個概念「Health」,這是Aruba用於衡量client傳輸品質的數字,簡單來說就是「傳輸成功率」,100%就是嘗試數跟成功數相同,而50%就是嘗試數是成功數的兩倍,換句話說,要傳一個封包,需要傳兩次才能成功。
在訊號良好之處,嚴重干擾甚至頻道對撞,對於無線傳輸影響不大。如果health已經沒有百分百,變得六十五十甚至四十時,干擾影響會相當明顯,讓本來不夠好的無線表現雪上加霜,直接死傷慘重。
因此高密度部署能改善干擾,或是使用效能更好的機型,新機型不論抗干擾跟無線訊號強度都有明顯長進。
個人使用的儀器與軟體
筆電:inssider、CommViewForWiFi + 外接網卡
Android手機,WiFi分析儀
※Android10以後需要在開發人員選項中解鎖WiFi掃描的限制。(個人有遇到這個問題
延伸閱讀